文字所承载的东西能跨越时空
模糊
文字永远只是形式,而文字所承载的东西,才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存在。
—— 爱的成文诗 | 莫比乌斯
跨越时空这个词,我第一次读来愣了一下。有一种「念天地之悠悠」,发觉自己渺小的感觉,但「独怆然而涕下」到不至于,因为我还没有那么有才华,到不了怀才不遇的悲怆。反而是一种模糊的,缓缓流动的感伤和无奈。
不用说十四年,两个月前的记忆都是模糊的。我写的一篇类似日记的文章《人生中第一次大考》记录了我在会考那一天发生的事。整篇都流露着一股淡淡的死感1,和现在的情感差异比较大,主要还是上学导致的。
现在想想,那天发生的,只有几个画面和模糊的感觉,比如我在车里看到站在外面被太阳暴晒的同学、还有那天真的很热、考点教室很干净。都是不连贯的一幅一幅画面。不过还是要感谢当时的我,写下了那些文字,不然今天连可供回忆的素材都没有。我现我还记得《爱情公寓》里,有角色说过这样一句话,好像是曾小贤吧:
「能证明我活过的就只有沙发上的屁股印了!」
可惜,我房间里还没有沙发。但是我在网上无病呻吟了很多文字2,应该能保存一段时间,证明我活过。我以前也比较喜欢在朋友圈发点东西,但那些表述相对浅显。而且一旦有确切可预测的「观众」,就难以避免地带有夸张和表演情绪,但喜欢在朋友圈表演,也是自我的一个阶段。
现在

虽然扫一扫在右上角的加号也能打开,但是我还是留下来了,因为我怕我手贱去点设置,打开朋友圈。虽然打开了也无妨,我已经完全把朋友圈这个功能封闭起来了,不看任何人的朋友圈,任何人不能看我的朋友圈。能减少很多看别人营造出来的完美生活的焦虑。
我最后一次发朋友圈是在七月三日。近一年左右,我很喜欢发画。手绘,板绘,甚至是一些画得很垃圾的速写。还有一些博客的文章,我会把阴阳怪气,又或是直抒胸臆骂老师引起公愤行为的文章贴在朋友圈。也许没什么人看,但是看的人,应该会觉得出了一口气吧。
现实中也有几个同学知道我的博客,有一位还在我当时证书到期的时候提醒过我,甚至跟我探讨过文章里的内容,也许他最近还在看我的博客。从之前网站出问题的时候他发现并提醒,可以推断出他大概是有看这个博客的习惯的。
记录
一切记录都是有意义的。无论是朋友圈、说说,还是一篇日记,一篇长篇大论的文章,一切记录都是有意义的。
我最近在构思博客一周年的总结文章,但还有两个月才算狭义上的一周年。但我前两天跟一位朋友复盘过我们的聊天记录,他所保存的最早的,有关「博客」这个关键词的聊天记录来自2023年9月10日,我当时搭建好了一个网站,邀请他来看看。但当时我还没有什么写作能力,搭建完了就搁置了。虽然现在也没有写作能力,但是起码能人模狗样的把话说出来。
他把聊天记录转发过来的时候,我很震惊,因为23年9月,我刚刚升入初中。
一切主观的记忆都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,和自己的反复咀嚼、品味而被篡改的。关于23年9月搭建博客的记忆甚至没有模糊的过程,直接就被忘却了,需要提供一个锚点来回忆。我使用了那个域名作为「锚点」,那是一个国外托管网站的免费域名,于是我借着这个,回想起了一个模糊的,甚至是第三人称的画面,也有当时的感觉:对这件事一知半解,觉得有点难。
那是唯一在我大脑中保存下来的回忆了。
另一个让我震惊的事情是,我印象中我是在2024年11月,才开始了我认为能被称为博客的写作,但23年就有记录。当时我用的是Gmeek3,把语文作业里写的自认为不错的小短文贴上去了,那篇文章还被老师表扬了,说是很有感染力。具体写的是什么已经无从考证,但是我印象中有一句话:「夕阳是太阳的尸体。」这种悲观甚至有点中二的看法,竟然会被老师表扬。于是这个事成为了我对「写博客」相关回忆的锚点。但很可惜的是,那篇文章已经因为几次博客搬家丢失。
回看自己写的文字,是一个重视自我的过程。可能会从中看到这中二、偏激、幼稚、尴尬、羞耻,一旦有了这些情绪,那就证明自己是有进步的。我认为这也是文字的优越性。无论是什么样的自己,都有亲手记录下的价值。
这也是证明「我是我」的一个手段。
怎么才能证明我是我?是我的长相,还是我的穿衣风格,还是我的人际关系?
我觉得是我写下的这些文字。
无论是偏激的,还是幼稚的,都是当时自己意识的速写。脸可以被毁容,也可以整容;夏天穿短袖,冬天穿长袖;毕业了同学就几乎没任何联系。只有文字才能证明「我」的存在,它是一个人流动的意识和思想的直接抽象。比其它形式更入木三分。虽然根据开头所引用,文字只是形式,但它承载的飘渺却又厚重的东西,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,是一场与自己跨越时空的对话;而在别人看来,每一个字符都是作者精神的直接投射,能从一篇篇文章中拼凑出完整的形象。
-
非医学意义。 ↩︎
-
目前已经在此博客唧唧歪歪了85173字。 ↩︎
-
Gmeek,一个完全基于 Github Pages、Github Issues 和 Github Actions 的个人博客模板。详见 https://github.com/Meekdai/Gmeek.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