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崴脚了,有另一位老师来代课,一些同学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极负面,我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,借此次机会来聊聊观点和立场的话题。

首先,任何一门学科,学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,对它持有不同的看法。对于一位老师的评价,主观上除了自认为的「老师的水平」,还有一个很大的元素是老师教的学科。而学科有强势与弱势之分,人面对学科时的激励或挫折感受不同,自然会生出喜爱与厌恶的情绪。对于老师的评价也难免受到自己对科目情绪的影响。

每次下课都能听到一些同学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:「狗屎」、「又臭又长」,以及人身攻击,直接辱骂老师的。基本都是「我觉得」、「俺寻思」,然后继续追问支支吾吾,仔细观察就能发现,那些恶言相向者都是不擅长英语的,如Q同学每天上课都心不在焉,百无聊赖,成绩不理想归结于「老师教的太烂」。他们的立场,已经开始作用于「评价」了。

这些评价可以分为两类,情绪与人身攻击。都是立场的作用。立场,在哲学和社会学中,常指由一个人的社会身份(如阶级、性别、种族)、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特定视角和认知框架。但我更愿意用这种说法 —— 所站立的地方。站在不同的角度,也就是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。所以,在一个不擅长英语的人眼中,与英语有关的东西会让他回忆起痛苦,这种偏见的形成,直接导致了评价的方向,也生出了情绪。除学科偏见外,立场的构成也有其他原因,如对原老师的喜爱和留恋,甚至是从众心理等。

以上所描述,既不能称之为评价,又不能称之为观点,而是一种因先天能力、后天影响、个人经历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,带有情绪的看法。观点则是基于事实、理性分析形成的判断。何为评价?评定其价值。价值一定是一个值,或者一个区间,不能是负无穷或正无穷,所以价值不能是「好」与「不好」的二元对立。历史学科强调的评价原则是:辩证、全面、客观、实事求是。所以把一些相通的概念借鉴来并补充,如何评价一位老师?辩证、全面、客观、实事求是、区分观点与立场

实事求是,即根据实证,求索真知;1所以从我们班级的客观情况来分析,由于皇亲国戚2居多和一些职场人情世故,我们班级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全年级数一数二,甚至还有高中部的老师曾来代课过,这也基本能说明来我们班代课的老师都不会差,再差也不会到「狗屎」的地步。也有一位在本校工作的老师背后推动优化我班的师资水平,所以这位代课老师的真正水平,已经有两个明显的因素发挥作用。

从授课节奏上看,与原老师几乎无异。课文翻译、短语、语法内容以及习题的讲评,也都是深入浅出、鞭辟入里的。只是由于代课老师工作繁忙,还有其它年级的学生要带,默写等基础工作不抓,有同学无自主学习的习惯,所以抱怨「看不懂题了」。即使课堂氛围营造不足,互动方式与原老师不同,也不应下降到人身攻击。

另外一个原因,也是由于宽松的管理风格,导致同学们的不适应,只好把情绪宣泄在最明显的一个点 —— 老师身上。说来说去,最后的问题还是落在了自己。

明辨是非而非混淆观点立场,调整适应而非辱骂拉踩的能力,在追求统一进度、弱化个性思考的标准化教育环境里异常可贵。这种能力,都是以思考为前提的。班级里用情绪主导判断的行为,是微小的时代缩影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操控流量的人们刻意煽动情绪、制造爆点,宣扬极端化的观点,给出片面的,断章取义的结果,抹杀了思考的过程,从而导致很多人懒得思考,放弃思考,「没想过」、「不关心」、「不知道」成为常态,娱乐致死的邪风越刮越猛,麻木愚钝的浪潮愈发澎湃,想和同学交流看法,最后的一份坚守也能被尖锐质问:

「你想这个干嘛?」

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。

—— 岳飞《小重山 · 昨夜寒蛩不住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