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十三岁那年和父母说,以后就不过生日了。

那时候我惊奇地发现,每过一次生日,就代表那可怜的生命正式少了一年。又向终点迈出了蹒跚的一步。

最近有一个朋友一直在和我聊他对死亡的恐惧,特别是对死亡后意识消散的恐惧。我能理解这种作为动物,对死亡最原始最本能的恐惧,被时间推着走向死亡的无力感。随着阅历的增加,出现对存在和死亡的思考是正常的。

但我不是很能理解,小小年纪,九月份就上高中了,想这个干嘛?

他的问题是:「既然人最后意识都要消散,为什么要去做那么多事情?」

感觉他会提出这个问题,离某些危险的思想已经不远了。一定要在这个阶段性的迷茫中,阻止他向深渊滑落。

我分析并提出了三点:

  1. 太闲了,闲下来就容易想东想西,但不否认这种思想活动的积极意义,总比稀里糊涂过一辈子强。
  2. 比较空虚,找不到意义或「价值感」。建议找一点喜欢的事多做做。
  3. 是不是看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?看了什么理解不了的作品走火入魔了?

然后,他提出了一个有点噎住我的问题:

「什么是有意义?」

「意义是怎么定义的?」

这个问题在之后的讨论中都没有得到让双方都信服的解答。我自己的观点是:让自己有「价值感」,就是有意义

应第二点,就是找点喜欢的事。喜欢旅游就旅游,喜欢画画就画画等。但是这件事对他来说有难度,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

据回答,他的活动除上学外,就是玩两个固定的游戏,看一个视频软件,用社交软件聊天。

我给他的建议是,读一读史铁生的文字,应该能从那里面找到一点答案。但是他对看书没什么兴趣,上学了也觉得没有时间看书。所以最后还是建议写作。把思考、观点、疑问全部写出来,让这些情绪有一个出口。

但当时凌晨十二点,没有那个精力了,困得说话都有可能不通顺,只好作罢。当时延伸探讨了一些细节可以作为他文章的题材,但直到现在也不提起写东西的事,我也不便再追问,可能对写作兴趣也不大。

但从讨论中也可以梳理出一些东西。

他:我害怕死

我:你往深了想想,为什么害怕死?

他:我害怕意识的消散

我:为什么害怕意识的消散?

他:不知道。为什么呢?

他:因为人生太短了、太有限。

我:你为什么会担忧人生的长度?你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吗?

他:因为,我所有的一切消失得太快了,我想让他们一直在我身边,我想一直思考。我想一直拥有意识。

我:他们里面,谁最重要,为什么那个人你觉得最重要?

他:我的家人最重要。

我:你拥有意识,想一直保持思考,思考什么?

他:可能是基本的生命活动,说白了就是我想活着。

我认为,他可能有濒死的经历,或者有对他打击很大的亲人去世事件。前者被否定了,但后者确实有,我们刚认识的时候,他家中有一位老人驾鹤西去,他非常伤心。那件事可能是思考死亡的启蒙,但他无法完全消化这种悲痛的情绪,或者缺乏引导,所以就成了一个创伤。所以这件事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就不太方便提。

这种「怕死」和纠结,也有好的一面。起码不会做出某些过激行为,总体上人是比较稳定的。但这已经属于内耗而不属于思辩了,已经有强烈的恐惧甚至是焦虑情绪在里面,这样下去精力迟早要消耗殆尽。

他可能缺失对生命的除必然走向死亡的额外感受,生命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泛泛抽象的概念。如此恐惧死亡,恐惧意识的消散,用人话讲就是「没活够」,这种情绪多数源于时间和生命如此真实,但自己却没有掌握住的空虚感。所以我主张找点事做,把时间和生命从游戏和视频手中夺回来。进行长时间有深度的活动后,获得的成就感,就是意义所在。有意义感,就是存在的意义,就是「做那么多事的意义」。

所以开头的问题,显然有一个错误,那就是:站在终点回头看

我觉得,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么想是没有问题的,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阅历,支撑的起这种回望。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,这么想就会走火入魔。当你试图站在终点回望,你就会发现大段大段的空白,无法找到真正可供观赏的,有价值东西,从而就会生出这种疑问,引发思辩。甚至由于当前的思想境界无法完成这样的思辩,引发无意义的内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