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天前,我发了自我的微信号注册以来,第一个私密朋友圈。九年了,从我五岁开始我就在用这个微信号,一个私密朋友圈都没有发过。

那条朋友圈的内容是关于期末考试成绩的愿望,其实就是给自己定一个大概的目标分数。如果失败,设置成公开会很丢脸,虽然也不一定有人记得我。第一次发完后,我就猛然意识到,我发朋友圈,不是为了给谁看,立什么人设,装什么X,我只是享受那种表达和发送的感受。表达欲望谁都有,但发送的享受是从何而来的?

我认为还是可以把它划分到表达的欲望中,发送这个动作,其实也是表达的一部分,而且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,表达是一个需要多个参与者的活动,有内容输出者也有输入者,而发送才是真正的表达,把自己的想法输出给输入者。至于私密朋友圈中,输入者这个概念究竟是谁,我想是自己。发送这个动作实际上是一个思绪的出口,在发送之前的编辑过程只能被称为思考。出于自尊心,人际关系,把向外的表达欲内化,可以享受表达的乐趣,释放表达的欲望,同时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如何。

我想这种碎片化的输出是有益的,很多情绪之所以会扩大、升级,就是因为长期在内心积攒,而“流式处理”情绪,就可以有效避免溢出风险。我不愿意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过多带给别人,所以一般也不会跟别人聊天,若是说有效的排遣情绪的手段,只有睡觉和写作。但两者的时空要求都有些高,所以发一些尽自己可见的朋友圈表达真正想法或许是一个好方法。

央视新闻公众号有一个“夜读”栏目,发表一些关于心理、情绪等方面疏导读者或起到治愈作用的文章。我观察到这类文章私密赞占比极高。

夜读

这也许能说明一些人致力于隐藏自己真正的情绪感受,就怕无法找到情绪的出口,最后StackOverflow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