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吵了,大家一样烂
突然想起来之前刷到过的一张图,是一个看起来就和蔼可亲的黄豆摊手,配文:「别吵了,大家一样烂」,手里是一圈国内主流的娱乐软件图标。大概有百度贴吧、B站、知乎、豆瓣、小红书等。
不得不承认,大家确实烂,但各有各的程度和地方。就在前几个小时我还说,等我B站六级了就卸载。很快了。
B站
至于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,现在还在用B站的人应该都知道,B站和妓院的唯一区别就是,你不能花钱买到肉体寻欢。但是你可以花钱买到擦边UP主的视频,并用以意淫。晚上她们就出没了。
有些B站用户会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,尤其是在一些刚刚从抖音、快手这种平台转到B站的,你可以见到他们一些二级号,说出「抵制B站快手化」此类的展现人类智商情商判断力下限的皈依者狂热现象。这是一种寻求群体认同感所作出的举动。他们认为看B站,就比看短视频优越。大家都是在娱乐,况且真正的优质长视频UP主有几个有热度?大家还不都是点开那个短视频的按钮一直在刷?还是尽早找点事做,不要妄想用个软件就能走上人生巅峰了。
但回归到标题:大家都一样烂。
我认为B站之所以烂,是因为有上文描述的幽默行为。这是评论区中的,弹幕更是看得想让人用头撞墙,比如书名号、并非、「相信咱妈」等,还有「有人吗」、「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有人吗」、「跟我一起看的人举个手」。那个显示几个人在同时看的功能简直是这种弱智的温床。童厕名不虚传。
话说回来,B站确实有不少优质的UP主,但比起用碎片时间学碎片知识,不如静下心来读一本书、一篇文章,或看一部电影。我没有在否定B站知识区优质长视频的价值,但要清楚,频繁的信息切换会阻断思维流,长时间积累就会导致无法深度思考。很多视频只是告诉了观众:「是什么」,而不探究「为什么」,中间很大一部分内容都被省略、简化、剔除了。这也是很多情况下,人们看问题只浮于现象、无脑开喷的原因之一。如果目标是深度研习,在B站找大课看会比所谓的科普短视频有益的多,当然,如果的目标是快速扫盲,看科普短视频无可厚非,问题的重点在于结合实际。
知乎
最近我的新宠是知乎,谈起为什么我喜欢知乎,是因为它能满足我的好奇心,看文字比看视频省力一些。在一些离谱的问题下,会有短小精悍的回怼,比较有意思,在一个问题下,大家讨论的集中度和强度也很高,信息密度大。
但知乎确实烂,盐选的垃圾小故事总是披着回答的外衣恶心人。不过除此之外,没感觉到环境多恶劣,都在友善的阴阳怪气。
豆瓣
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听说我刷豆瓣,非常震惊,他一向认为豆瓣和小红书是一个性质,是女拳大本营。在我这里就大错特错了,我可以放一张我豆瓣首页的截图证明。
展开

除了读书就是广告,没有见到过什么女拳或者吵架,环境非常好。可能是因为我一直拿它来看书评。虽然我有点讨厌我的班主任,但还是要举一个她曾经说过的例子。
我们学校对行为规范的管控特别严格,谈恋爱这种事情更是不要想,她带过一个学生,之前跟他交谈中,他一直认为学校里谈恋爱的人非常多,满操场都是情侣。
后来他受到那些所谓情侣的影响,也和班里一个女同学好上了,被班主任抓住,及时熄灭了火苗,但最后他还是坚称:「们学校谈恋爱的真的特别多!」
其实本质上就是他个人想谈恋爱,才会去注意那些情侣。就像一个悲观的人,看夕阳都能觉得那是太阳的尸体,所以自己心里想得东西占比大。这在软件的个性化推荐里体现的就更淋漓尽致了。我的一位同学,对历史和时治有兴趣浓厚,尤其是中国现代史,尤其是「文化大革命时期」的历史。不过具体细节,应该是一问三不知的,他只是痴迷于国家对此言论管控严格,自己却用各种意象指代,那种微妙的刺激的叛逆快感,我愿意称之为政治露阴癖。他经常给我转发一些时政历史之类的短视频,我呢,佩服他的分享欲、求知欲,但对这种狗屁话题根本不感兴趣,也不方便骂他,只好承受狂轰乱炸。
从他给我转发的视频和他的言论看,应该是认为马上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始了……他非常热衷于发表各类偏激评论,却又自以为有主见、学识渊博,很喜欢一些宏大的议题,如民族、政府、国家等。在他经常聊天的那个群里,几个人都凑不出一份入团申请书,他在里面义愤填膺,慷慨激昂地批判国内外各大事,有趣。有网友调侃这类人:「暑假结束后,国际共运就要陷入低谷。」岂是精辟二字了得。
正如刚刚举的例子,他就喜欢看时政历史,软件一直给他推送,又碰巧国外不太平,总以为要打仗,这两个例就很好的说明了,想成为什么,就会看到什么;越希望什么,就越会看到什么。
大家一样烂,但这不全是平台的问题,一直抱怨平台环境差,多少是因为自己没有进入环境好的圈子,理解了这个概念,所有的平台只是交流的载体和形式的区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