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描绘的群体画像仅代表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所见,尤其是音游圈的行为,不代表所有人。观点包含个人主观推测,谨慎甄别。

我把朋友圈和QQ空间关闭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很多扩列的。一直很不解,扩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
微信和QQ的扩列(在我的圈子里)堪称两个极端。微信的扩列:无自我介绍,无任何信息,甚至连小朋友们最喜欢玩的MBTI也不贴,直接就是一个二维码,旁边放一个前凸后翘大长腿的网图,文案是“➕”。

而QQ的扩列是另一个极端。滑好几页的自我介绍。年龄、MBTI人格、玩什么游戏,玩到了什么成绩、看什么动漫、坐标(也就是所在省份)等等面面俱到。

一些扩列条我甚至第一条都读不懂:“cn是他妈的什么?

查了一下才知道,原来这是类似“圈名”的概念,类似的术语还有很多,但这又是另一个圈子的分支。

点进精心装修得金碧辉煌的QQ空间,读着会员专属字体配色的尊贵文字,可以发现扩列行为大概可以分类两种:以兴趣为导向,寻找游戏玩伴等;缓解孤独感:纯粹交友。前者在筛选把控和精准匹配上很是下功夫。


这个扩列这个圈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:“雷”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雷就是指讨厌的事情,在扩列条上写明自己讨厌的事,防止踩雷,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挺高明的做法,有概率避免被冒犯,但也无形中增加了交流负担,且易暴露关系的脆弱性。如果“雷”被踩直接炸,确实危险。

什么雷、单删等条条框框,有些人极端夸张,甚至因为对方“单删”自己,直接把ta挂在空间,意图网暴。高强度活跃于空间/朋友圈也能说明ta们有着很强的分享欲。无论好事坏事,美事糗事,都要往朋友圈/空间发。此时,开头的问题有了答案。

扩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

我得出的结论之一是:建立自我价值感

自我价值感包含自信、自爱和自尊三个递进层,最终发展为自尊。在认知层面,是个体对自身才能,社会地位,声誉的评估。

我所观察到的部分群体在扩列活动中,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主要体现在自信层面,由空间互赞的行为,在主观上提升自己的声誉;在高强度活跃于圈子中渐渐积累地位。

说说/朋友圈的赞数和评论量化了声誉和社会地位,这在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中是起正向作用的。但极端者,表达欲会被扭曲,从“我想分享什么”,变成总在想“别人会喜欢我分享什么”的转变,标志着自我价值以内在感受和体验评估,变成了由外部反馈提供。彻底迷失在众人目光注视之下。

结论之二是:获得新鲜感

一块刚出锅的红薯和放了一下午的红薯口感肯定不同。持续交友,保持新鲜感。我也见过有人很喜欢社交媒体的红点,能营造出一种自己很受欢迎的氛围,而扩列就能做到这点:“新的好友申请”、“新消息”等。

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可以用图的结构来表示,扩列条的转发让一个节点的属性放射性地广播出去,跨更远的节点,建立链接。这张图几乎是不会断的,因为人的社交网络是不会断的,如果这个扩列条一直被转发,那么理论上就有可能走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,从而产生持续性。如果人们停止转发,那自己就再发一条,请求好友们继续转发。

然而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设想,社交网络并非一张无限连接到全世界所有人的图,而是分裂成一小块一小块不同的图,各为一个圈,仅少数活跃在多个圈子的人可能链接着两个小图。所以信息的传递效率没有理论上那么恐怖,这也就为兴趣为导向的扩列提供了积极作用,至少可以在小圈子内传播,找到同好。

扩列行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加了好友,几乎没有任何互动,我称之为“僵尸好友”。这是邓巴数字的一个很好的验证。

小圈子中个体的小圈子浓缩再浓缩,最后形成所谓的小团体,高强度互动,筛选把控和精准匹配此时已经达到最终目的。

这也就是我得出的第三个结论:获得归属感

包括MBTI、属性图等主观上容易被判断为贴标签的行为,也是在寻找归属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