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回顾以下建站历程,博客的内容从“我是谁”转移到了"我想说什么"。从最早开始正式写博客的Gmeek,到后来使用Typecho,再到Hexo,Hugo,这几个不同的时期是我对主题看法的不同阶段。
Gmeek时期,没有概念,没看过几个人的博客,后来接触得多了,看了很多主题才意识到自己博客的主题有多简陋,换到Typecho,开始折腾主题,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时期。经典的一些元素:左下角挡字小人、底部音乐播放器、背景樱花飘落特效、点击特效,总之就是各种花里胡哨。文章,没有几篇,但是你可以在网页上找到任何你想找到的东西,除了文章。当时很喜欢Butterfly主题
后来换到了Hexo,也有Butterfly,继续用。发现点二十个网站,三十个都是Butterfly,很尴尬,后来经过几经波折,换到了Maupassant,输出了几篇自认为有点内容的文章,主要还是有感而发,我写东西不在乎谁看了,谁怎么看。我只是享受编辑和发送的过程。有人说心情不好,就把让你不开心的事写在纸上然后团成球扔进垃圾桶。这样还是太浪费了,毕竟是自己亲笔写下的文字,另说浪费纸张也不好。
在Hexo时期,我一直在寻找让读者弱化“我是谁”,专心聚焦与内容的主题。Maupassant就很好。后来转来Hugo,是看中了云风博客的那种千禧年的风格,不花哨,也不简陋。基于JiaoYuan的移植后简单修改了以下配色之类,就正式投入使用。
我认为,博客重在内容,想表达什么观点、想记录什么事件。毕竟Blog,Web Log,Log,日志,记录。除了记录,也可以是扩大自己声音的一个渠道,独立于平台,起码不会有跳墙的删掉你辛辛苦苦打出来的一大段字。
而把重心放到了“我是谁”的站点,应该算作“个人主页”,并非博客,用作于一些项目展示、网络名片也是很好的。
而ta说“我是谁”,和自己观察“ta是谁“,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。前者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停留于表层但具体的印象,而后者多出一种视奸的快感。从字里行间里感受ta是什么人,虽然建立印象的周期长,但深入。值得。
所以很多人博客的关于页面,我就当看个乐呵就过去了,仔细看每一篇文章,从ta的文字、观点、立场、价值观和认知来建立起ta的形象。有些人宏伟庄严,有些人冷漠麻木,有些人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记录,有些人用各种恶心到家的语气词和括号里补充的动作描写,绞尽脑汁想怎么把自己表现得多可爱。想可爱,先从扮演人类开始吧。这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,我替你感到疲惫。
好吧,我承认我有点冒犯了,一些朋友看到标题是关于主题的点进来还躺枪,那对不起,我冒犯的就是你。